目前國內的家裝市場并不規范,是一個亟需消費維權的領域。初次裝修的業主,裝修完房子往往會留下諸多遺憾。而造成這些遺憾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業主事先沒有做好充分知識準備,從而掉入裝修公司的各種裝修陷阱中去。要避免出現這種問題,最關鍵的還在于裝修合同,那么家裝合同爭議有哪些呢?
一、加項價格最易生爭議
有些家裝公司在前期與客戶接觸過程中,會通過較低的價格吸引消費者,而多數消費者對家裝工藝不是很了解,僅單純以公司報價來評價家裝公司的價格水平,卻忽視了核查整體設計和家裝項目。消費者一旦選擇這些公司,施工過程中將會產生各種形式的增項,最終的家裝費用可能會高于同類家裝公司。
二、概念混淆多算費用
家裝工程有許多專業術語,一些家裝公司就利用業主大多是外行,偷換概念,在結算的時候,多算費用。如一家裝修公司與消費者簽訂的家裝工程合同中有一項條款是“各種櫥柜、低柜、吊柜等高度不足1米的家具均按延米計算,工程量少于1米的按1米計算,超過1米按延米據實計算”。消費者大都會這樣理解,即不足1米時按1米計算,超過一米就按實際長度算。但情況卻不是這樣,家裝公司的所謂延米計算,是不管長度是多少,尾數不足1米時均按1米算。如這位消費者的家裝結算時,家裝公司是這樣與他進行計算的:主臥大衣柜24.7米以25米計、電視柜4.24米以5米計,僅這個延米算法裝修款就多了1000多元。
三、常見的情況還有以下一些問題
1、報價不完善 家裝合同有意留漏洞
家裝公司對于一項工藝僅報人工價格,而不包含材料費用,事先也沒說清楚,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材料費用不管是自購還是委托公司購買,消費者都是要另外付費的;或者設計師在前期報價中,故意將一些必要的項目漏項,這樣總價款自然就降下來,在家裝施工中,消費者為了實現其使用目的,就必須增項,當然也要增加費用;還有一些家裝公司報價中的施工內容僅包含部分施工工藝,要完整地實現工藝,就要增項。如刷漆,可能僅報給消費者漆和刷漆的價格,看似低于其他公司,可其中不包括刷漆前的墻面基層處理。另外在水、電路改造施工時,有意延長水、電路管道的長度等等。當施工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有些變更、加項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這就超出了原先合同的規定,變更、加項后如何收費,是結算時最容易產生糾紛的地方。這筆收費需要雙方細心結算。
2、必要項目事前不報事后多報
由于目前大部分消費者都屬于第一次進行家裝,缺乏專業知識,而且即使是過去已經進行過家居裝修,但在家裝整體流程步驟上也遠遠不可能達到專業人員的水準。因此,對于一些在整體家裝工程中必須執行但又極為瑣碎的環節就有可能將之忽略。而一些不太規范的家裝公司或家裝人員就利用這個空子,故意在預算報備時將這些設計圖紙中無法體現的部分漏掉,然后再以體現出的較低價格吸引業主。等裝修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才突然將這些環節的費用加入到現場變更單中,而價格上因為是單算的,就比當初一并算入時多出許多。如果業主不了解這些項目是在一開始就應該被家裝公司計入總體費用中的必要環節,極有可能造成最后的費用損失。
消費者李小姐在家裝過程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家裝公司在最先的預算清單中遺漏了廚房及浴室的“貼磚”費用,而以為“墻面處理”就已飽含“貼磚”費用的李小姐也沒能進一步仔細詢問,因此當面對變更單中突然出現的“貼磚費”,李小姐第一感覺是“被忽悠了”。
因此消費者在核對家裝公司提供的預算清單時,如果自己不太清楚裝修過程或者覺得自己可能會有所遺漏,不妨找些專業的監理公司進行咨詢,仔細推敲核對后再進入下一步工序。
3、粗看預算劃分細致 仔細推敲報價重復
如果上一種情況屬于“無中生有”,消費者可能一時之間難以察覺,那么第二種情況就完全可以依靠消費者的細心進行杜絕。
現今,我們在不少引發爭議的家裝清單中可以看到,一些家裝公司故意將一道完整工程拆分為幾個步驟進行重復價目計算的現象。此前,筆者就曾接觸過這樣一個事件:在一份家裝清單上,單就一項隱蔽管道的鋪設,家裝公司開出了“開槽”、“管子材料”、“鑿洞”、“通管”、“人工”5項工序的收費。感到疑惑的業主在經專人解惑后才發現,其實管子加人工,一般報價只要150元左右,但因為這樣的細分重復收費,卻變成近400元的收費,其中的暴利不言而喻。顯然在這里,無論是“開槽”“鑿通”還是“通管”,都屬于“人工”的范疇,但是家裝公司卻將之拆開,反復收費,造成一種細致劃分、明確收費的錯覺。
此外還有一種,就是部分家裝公司在施工面積上的重復計算。譬如在一份預算清單上,先是寫著“粉墻、刮糙”的收費,但在第二頁上又出現了“兒童房水泥粉墻”的收費,這其中,墻壁的面積究竟是否被重復計算,如果預算單上沒有明確給明面積,恐怕到時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因此,業主們必須擦亮眼睛,仔細對照,一旦發現有重復就應立刻與家裝公司進行溝通,明確哪些該支付,哪些不該支付,以維護自身的利益。